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西省教育考试院www.sxkszs.cn/ 为准。

2024年山西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高考高三二轮复习专书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 理 解 )11

山西成人高考网www.sxcrgk.com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07日

【能力训练二·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D、重荣怒,执拽剌   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 

②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

   太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曰 瑀  少  号 矢 得 良 弓 矢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②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③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免费领取山西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