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西省教育考试院www.sxkszs.cn/ 为准。

山西成考网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下载- 谏逐客书3

山西成人高考网www.sxcrgk.com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30日

三、内容分析

1.文章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层次分析。

全文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观点十分鲜明,但语气很婉转。即用自谦商量的口气“窃以为”,又只对官吏们的议论发表看法,这样就避免把批评的矛头直指秦王,留有余地,便于收回成命。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铺述秦国历史上四位最有作为和成就的君重用客卿的事实,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非。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绝非统一中国制服诸侯的正确方略,阐明逐客之非。

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收结前三段内容,申明利害,总结全文。说明“逐客”的危害,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旨。

3.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除客卿,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之举。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重用客卿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一代英主不应重物轻人;再从理论上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四、写作特点

1.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以事明理。

李斯写《谏逐客书》,旨在驳“逐客”之议,认为“逐客”是错误决策。

1)言之有理。

作者善于说理,从四个方面论进行证。

第一,用“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道理为说明招纳贤才要多多益善。

第二,用泰山所以成其大,河海所以成其深作比喻,说君王只有广纳人才才能使自己的功德昭著。

第三,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而无敌于天下的事实,证明广纳人才的重要性。

第四,指出秦王“却宾客”的危害是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客卿来使别的诸侯国成就帝业。

2)言之有据。

作者善于举例,在第二段以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的纳客、用客为例,说明“客”在秦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缪公之所以能“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因为用了晋人由余、丕豹,楚人百里奚和曾客于宋的岐人蹇叔,居于晋的岐人公孙支。孝公之所以能使“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是因为重用了卫人商鞅。惠王之所以能“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是由于用了魏人张仪。昭王之所以能“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是因为用了魏人范睢。以这些“客”之无负于秦来说明“逐客”的错误,论据典型充分,有说服力,不能不令秦王赢政信服。

2.正反对比,利害对举。

为了指出逐客的错误,李斯既从正面论述客在秦国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又从反面推断缪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假如“却客而不内”,就会使秦“无富利之实”、“无强大之名”;既从正面阐述秦国能拥有和使用产自异国的珠、玉、色、乐,又从反面说明如秦国对物采取“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态度,则必然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既以纳客、用客之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与逐客的秦王赢政对比,又以秦王重异国的色、乐、珠、玉与轻异国的“民人”相比,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逐客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决策,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全文处处交织着“昔与今”、“重物与轻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与益”、“已与仇”、“统一与亡国”等多方面的对比。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昭然。

3.铺陈排比,气势磅礡。

1)铺陈。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2)排比。本文在第二、三、四自然段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例如第三段在详细铺述中又用排比手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一连用了七个动宾句,句式结构相同。接着在下面的复句中,又一连用了六个否定句排比起来,一贯而下,很有气势。

3)对偶。文中还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巴蜀丹青不为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些对偶句有的同义强化,有的反向对比,不仅音节抑扬顿挫,铿锵响亮,而且更增强了论说的气势和力量。

 

五、说服技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表现了高超的说服技巧。

第一,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针对秦王欲求统一之心,反客为主,处处站秦王“跨海内,制诸侯”大业的角度,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

第三,有理有据,说服力强。从理论上阐明道理时丝丝入扣,层层深入,列举实例时,铺陈排比,紧扣论点,论据充分,说明力极强。

 

 

免费领取山西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