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西省教育考试院www.sxkszs.cn/ 为准。

2024年山西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基础知识及运用--古代诗歌鉴赏1

山西成人高考网www.sxcrgk.com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02日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故ABD三项赏析正确。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可见C项分析不当。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

免费领取山西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