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西省教育考试院www.sxkszs.cn/ 为准。

2024年山西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高三语文复习专书参考答案 (二)古诗文鉴赏1

山西成人高考网www.sxcrgk.com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07日

1.理解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训练】

1E(胜,能承受, "中人",普通人)   2B(辟,征召)   3C(伐,功业)   4.BD(这两个""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信臣",忠臣;E项 ""副词,确实)   5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冲犯,D项读gàn,才干)   6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    7.C (①句"死生"偏于"",④句"作息"偏于"",⑥句"公姥"偏于"",⑧句"异同"偏于""。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8.A ①回答③报答     9.D 停止    10.C例句和C都解释为赶马奔驰,用本义。其余分别解释为追逐、远播、奔跑。  11.A追随   12. C ③料想⑤神情   13.C    14..B "其实"解释为"它实际上,"生日"应分别解释为"生活、一天天""中间"解释为"其中夹杂"。   15.D "丈夫""成年男子"的意思, "婚姻""儿女亲家"之义,"从容"应解释为"鼓动"。   16. C ④养育⑥判决   17. D    18.C     19. A    20. C "卑鄙""地位低下""智力""智慧和力量"

21 .D    22.  C   23. B  ""用为动词,应译为"礼待"。   24. B  A项中"关内"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C项中"妻 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名词,有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25. C劝:勉励。   26. B畜牧:句中义为"牲畜",今义为"饲养牲畜"。  27A署:任命。

28. C  书记:书信;医药:医生、药品;轻薄:名词,轻薄之人。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训练】

1A(转折连词B顺承连词/修饰连词C递进连词/修饰连词D顺承连词/递进连词)

2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3D(他,他们A.他的 /其中的 B. 大概/那些C. 其中的/我,自己 )

4A(如,像 B.如果/像,如  C.如果/你们,你  D.及,比得上/你)

5A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6AA才  B/竟然,却/这样D/你的)

7CA并且,递进/将要,马上  B暂且,姑且/尚且 C将要,马上  D况且,递进/又,并列)

8BA地方  B助词,与""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9B(对,向  A因为/是  C为了/表被动D表疑问语气/被)

10C(词尾,……的样子A哪里/语气助词B之,他/D兼词,于之/呢,反诘语气)

11C(于是,就 A于是,就/通过B趁机/因为,由于 D凭借/依照,根据 )

12CA与,跟,同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13DD语气助词,表疑问A/介词,和,跟  B连词,和//比,和……比较。  

C动词,亲附,结交//赞许,同意。)

14B(把 A来,目的连词//在  C并列连词//凭借  D顺承连词//因为)

15BB助词,提前宾语A//音节助词C往,到……去//我 D//取独  )

16A(例句与A项中的""都通""

17CC表被动,其余三项均用作介词""

18D(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A暂且,副词;B将要,副词;C边…边…,连词)

19D(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20D(介词,拿、用A动词,认为;B介词,按照;C连词,相当于"",可不译;)

21D(①②均作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③副词,"仅仅";④副词,"原来是"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训练】

选择题

1D  2D  3D  4D  5D  6D  7C  8A  9B

阅读题

1、(1)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阅读。

  (2)因为这样,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能够阅读了各种书籍。

2、(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3、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不肯深思),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这四种情况,(学习者的)心态没有如此。了解了他的错误想法,就可以纠正他的错误做法了。

4、(1)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2)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4)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5)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回想起遭受痛苦的情景,该是多么痛苦的啊!

四、正确句读

【能力训练】

1. 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2.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3.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

4.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5.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6.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④乎?"

7.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

8.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 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9.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0.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2.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1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训练】

1.1)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2)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2.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2)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去,离开,顾,回头看)

3.1)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去拜访阳昼。(过,拜访;阳昼,从下文可知是人名)

2)您有什么(治民的办法)送给我吗?(有以,有什么办法;仆,""的谦称。从下文阳昼回答看,""的不是一般礼物,而是"治民之本") 

4.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都用作动词,足,意动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置)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几,将近,接近;是以,"以是"是倒置)

5.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6.1)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2)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3)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7.1)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2)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8.(1)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2)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2.分析综合

【能力训练一】

1.1D"宽缓不苛"是李广对待部下的一种原则。句①是李广的小部队遭遇匈奴数千骑兵时,无可奈何之下作出的缓兵之计,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句②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得赏赐分给部下,当然是"宽缓"典型表现。句③是说李广因"讷口少言"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时十分喜欢射艺,并以此为乐,这与对部下"宽缓不苛"无关。句④是承上文"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是对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句⑤是李广因迷失道路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出他对部下"宽缓不苛"。句⑥是李广死后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深切爱戴。尽管是他"宽缓不苛"的结果,但却不是表现,故不合题干要求。  (2)后一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之不正确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

2. 1D(句③"策马"是为了与世充辞别,句④叙"",都与秦琼"英勇善战"无关,句①与"英勇善战"有关,但不在正确项中)  (2A(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

3.1D(句①③都是说周新因善决狱而闻名的情况,而不是"善决狱"的本身)

 (2(说"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

4.1(句③说"有战功",句⑤说因功而升迁,句⑥叙被罢官的原因,都不属"醇谨敦厚)

 (2"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

5.1B   2C

【能力训练二·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 D(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2) C(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AC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3D"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①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②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2.、(5. C    6)、B   7)、B  8)   ①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②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安重荣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是武夫,但通晓做官的事务,下面的人不能骗他。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让他自己杀掉儿子,那位父亲哭着说:"不忍心啊!"他的母亲在一旁大骂,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问她,才知道是继母,安重荣呵斥他的继母出去。安重荣出身行伍,突然富贵,又见晋高祖从藩侯夺得国家,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吗?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做天子!"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时,晋高祖和契丹约定为父子,契丹很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谨慎,安重荣愤愤不平,认为"委屈中原来尊奉夷狄,使已经穷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满足契丹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的万世耻辱"!多次拿这些话指责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往来经过镇州,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行礼,有时还捕杀他们。这时,吐浑白氏臣服归属契丹,受契丹残暴虐待,安重荣引诱他们入塞。契丹多次派使臣责问晋高祖,并索求被杀的使臣。晋高祖对使臣鞠躬低头,受到责备却更加恭谨,多说好话替自己开脱,而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臣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抓住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对此担忧,为此驾临邺都,回答安重荣说:"前代和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考虑,如今我以天下向他们称臣,你以一个藩镇抗拒他们,大小不称,不要自取其辱!"安重荣认为晋君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决意反叛。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借机窥伺中原,因此没有对安重荣发怒。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反叛,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反叛。这年,镇州大旱,又闹蝗灾,安重荣招集饥民几万人,驱使他们去邺都,声称朝见天子。晋高祖派杜重威迎战,交战后,部将赵彦之和安重荣有矛盾,临阵卷旗投奔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向晋军投降,非常害怕,安重荣率吐浑几百名骑兵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抓获他,斩下他的头进献,晋高祖登楼接受他的左耳,下令将首级漆好送给契丹。

3、(9. A 10.C 11.B 12.C 13.D  14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4、(15).A   16.B   17.B   18.D   19①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②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③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字与''字字形相近,''字和''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免费领取山西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