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西省教育考试院www.sxkszs.cn/ 为准。

山西成考网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下载- 从军行1

山西成人高考网www.sxcrgk.com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08日

第三十三篇   从军 行(其四)

                               王昌龄

 

一、王昌龄介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内容,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三、文言知识积累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带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四、诗歌分析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和孤城遥遥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渗透着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对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的牺牲。,金甲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优点,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洗炼、精道。

免费领取山西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